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
网站首页 > 好文案 > 看东汉演义的用户还喜欢看-集合33句

看东汉演义的用户还喜欢看-集合33句

时间:2024-09-22 04:11:08

1、第一部:光武中兴(共148回)

2、描写春秋战国历史的人和事,展现国家兴旺衰败,一个国家的命运和人民有关,往往得民心者得天下。

3、连丽如先生的版本是最好的,经过连家两代人的不断努力,完善提高,内容丰富,洋洋洒洒,将东汉的开国史完美得展现出来,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东汉初期历史人物事件,从王莽篡位到刘秀登基,连贯性很强。

4、是一部社会史料。

5、《东汉演义》连丽如版本244回就一部分,张少佐的版本共分为两个部分(全292回):

6、创作年代:明代、清代

7、以历史、政治为主要思想,描写上古时期商周斗争,展现对仁君的赞颂,以及对昏君的不满和反抗。

8、封神演义

9、是全集的,按照这些年评说连丽如的东汉演义已经在各个地方播放了,每天会在准时的时间播放,已经播放结束,所以连丽如的东汉演义是全集

10、古人云:少不读水浒,老不读三国。

11、创作年代:明代

12、而且还有不少典故,比如糟糠之妻、昆阳大战、绿林好汉、推心置腹、投笔从戎、老当益壮、禁锢善类、飞扬跋扈、强项令、铜马帝、得陇望蜀、“宁逢赤眉不逢太师;太师尚可,更始杀我”、云台二十八宿等

13、官场现形记

14、东汉演义有三个版本:东汉演义我看过三个版本的,一是连丽如先生的,一是张振佐先生的,还有一个是田连元先生的《刘秀传》。

15、从王莽篡位说起,其中故事情节魂魄荡漾,曲折离奇,略带神话色彩,比如武科场岑鹏马武对花刀,后马武金殿提反诗,走马带桩橛,独霸姜家桥。吴汉杀妻斩经堂。刘秀跨虎登山。银戟太岁雪天王贾负贾军文托肠大战。二十八将围战巨无霸。四宝将公孙阳三锤震走王郎子。

16、昆阳刘秀胜利后,马武大意放走王莽,王莽逃到西夏,刘秀让位。新皇帝慢待有功之臣,重英雄散去,后又聚到刘秀麾下与西夏大战。部分情节,马武巧得乾坤宇宙风大宝剑。宝刀大将李凤镐出世。尧刚出世锤震亲娘舅。小马武出世,跨下宝马轧海驹踏水面如旅平地。西夏智勇双全的大将长人出世,身高过丈。故事更加精彩。

17、在民俗传奇以及笔记等,本来就有不少绿林赤眉铜马起义、光武帝及其将领的故事。

18、东汉演义与刘秀传有许多相同之处,例如都以东汉末年王莽篡位、王莽灭亡以及刘秀建立汉朝复兴为历史背景,都着重描写了刘秀的英雄形象、其爱国精神和对天下苍生的关怀。

19、作者:冯梦龙、蔡元放

20、但是东汉演义还涉及了其他诸侯的故事和角色,如曹操、袁绍等,更强调了政治权力斗争和军事战争的复杂性与激烈性,同时也带有一些虚构的元素,故与刘秀传在叙事手法和内容方面有所不同。

21、是。《东汉演义》,也有的叫《刘秀传》、《东汉风云》、《刘秀走国》,内容大同小异,都是说汉光武帝刘秀的。

22、马武巧得赶山鞭,大破八卦旗。这部书刻画的人物个性鲜明,并充满矛盾,好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好,坏人也不是不折不扣的坏。

23、三国演义,2水浒传,3红楼梦,4西游记,5兴唐传,6官场现行记,7金瓶梅,8杨家将,9说岳全传,10西汉演义,11东汉演义,12儒林外史

24、坦率的说,《刘秀传》的艺术水平要比《东汉演义》差许多。但它最大的好处是在于:它比较的符合历史。《刘秀传》基本上是将《东汉》的前几集拉长,将《东汉》的后一百三十多集使劲的压缩,然后再加上一些新的元素(例如巨无霸成为了一个驱使虎豹的道人;可以说《杨家将》的色彩很浓!)。如果说《东汉》中的文臣武将不能光耀千古,《刘秀传》则更不能了。它给人的印象是刘秀得天下太容易了。前二十集刘秀基本上还没有起兵,后二十集天下就得了。

25、是东汉演义

26、第二部:刘秀走国(共144回)

27、作者:许仲琳

28、东周列国志

29、作者:李伯元

30、《东汉演义》是关于东汉光武刘秀灭莽兴汉的传统戏曲和说书作品,剧目曲目书目颇为丰富。

31、(另外,旧时代产生的“吴汉杀妻”故事,宣扬了封建思想和残忍行为,很不可取,不在这里列举的范围内)。

32、创作年代:清朝晚期

33、可见年轻时还是要多读三国,到老了就没时间看来,我看三国演义看了11遍,觉得还是很有意识的。看后我觉得三国演义讲述历史,虽然只有七分实,但是别忘了,那些自称为正史的书并不一定是史实,加入了一些统治着自己的观念,甚至歪曲了历史。2.启迪人们的思想,教人忠,义和做人。读书必先明版本,这是学术研究的常识。要全面、系统地研究一部作品,弄清其版本源流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。对于研究者整体而言,如果缺乏正确的版本知识,研究的科学性、准确性、完整性就会受到局限。举一个典型的例子:一些人常常用“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这句话来概括《三国演义》的主题,分析罗贯中的思想;其实,这只是一种顺口的、省事的说法,虽然方便,却并不准确。首先,此说的基础是毛本《三国》开头的第一句: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而明代的各种版本却根本没有这句话,不能随意用它来表述罗贯中的创作意。其次,在罗贯中的心目中,“分”与“合”并不具有同等地位。尽管作品表现了东汉末年由“合”到“分”的过程,但这只是全书的发端,是对既定的客观史实的叙述;这种“分”并不反映作者的愿望,恰恰相反,作者对这一段“分”的历史是痛心疾首的。作者倾注笔墨重点描写的,倒是由“分”到“合”的艰难进程,是各路英雄豪杰为重新统一而艰苦奋斗的丰功伟绩。由此可见,如果要全面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,就必须了解不同版本的区别;要从总体上提高研究的水平,就必须打好版本研究这个基础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,人们对《三国演义》版本的研究是比较粗浅的。一些学者虽然知道《演义》的重要版本除了清代康熙年间以来流行的毛纶、毛宗岗评改本(简称“毛本”)之外,尚有明代的嘉靖元年(1522)刊本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(简称“嘉靖本”)等多种版本,但基本上都接受了郑振铎先生在其名作《三国志演义的演化》中的论断:“这许多刊本必定是都出于一个来源,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的。”①由此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:(1)嘉靖本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,或者就是罗氏原作;(2)《三国演义》只有由嘉靖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;(3)在众多的《三国》版本中,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本和毛本。因此,在很长一个时期里,各种文学史、史论述《三国演义》时,一般都主要针对毛本,附带提及嘉靖本,而对《三国志传》、“李卓吾评本”等其他明代刊本几乎不屑一提。这种状况,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《三国演义》研究的总体水平不高。八十年代初期,人们开始重视对嘉靖本的研究;不过,对《三国》版本源流的基本认识,仍大致与以前相同。因此,尽管这一时期初步打开了研究的局面,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。从八十年代中期起,特别是1987年1月中国《三国演义》学会举行《三国演义》版本讨论会以后,有关专家对《三国》版本的源流演变的认识大大深化,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新观点:(1)《三国演义》的各种明代刊本并非“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”,诸本《三国志传》是自成体系的;(2)从版本演变的角度来看,诸本《三国志传》的祖本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作,甚至有可能就是罗氏原作(当然,不同的志传本的刻印者可能都有所改动),而嘉靖本则是一个经过较多修改加工,同时又颇有错讹脱漏的版本;(3)从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,《三国演义》的版本可以分为三个系统:一是《三国志传》系统,二是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系统,三是毛本《三国志演义》系统②。按照这些观点,既然嘉靖本并非“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”,更不是“罗贯中原作”,那么,根据它和其中的小字注来考证《三国演义》的成书年代便是靠不住的。这些见解,大大开拓了人们的视野,冲击了旧的思维模式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《三国》研究的发展,并在某些问题上有所突破。不过,迄今为止,学术界对《三国》版本的研究仍然是不够深入、不够系统的。对于诸本《三国志传》,人们至今研究得不多;对于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和《三国志传》两大版本系统内各本的递嬗关系,以及两大系统之间的互相吸收,人们已有的掌握还相当粗略;对于不同版本中一些内容的认识,还存在较大分歧,如一些版本中关于关索和花关索的情节,究竟是罗贯中原作就有的,还是在传抄刊刻中增加的,有关专家的看法就大相径庭。这些问题若不解决,直接影响到对《三国演义》的成书年代和罗贯中原作面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;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,又直接关系到对一系列问题的定位。因此,我们必须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,继续深化对版本的研究,以版本研究的突破来促进整个研究的突破。总之,我觉得读三国演义还是值得的。很高兴为您解答,祝您和您的家人牛年快乐,牛气冲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