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那些逃避兵役的人,大批依附权臣贵族,肆意行贿,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,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。
2、其商工之民,修治苦窳之聚沸靡之财,蓄积待时,而侔农夫之利。
3、原文如下:
4、韩非所谓五蠹,是指危害国家的五种蛀虫,即学者、言谈者、带剑者、患御者和商工之民。韩非在文章中向君主出谋划策,建议将这五种人彻底铲除。
5、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没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或为国家效力,对社会无利而有害。就像蛀木的蠹虫,应该坚决清除。本文从进化的历史观出发,认为“上古竞于道德,中世逐于智谋,当今争于气力。”论述了“世异则事异”,“事异则备变”,“事因于世,而备适于事”的观点,提出“仁之不可以为治”,而要以农战为立国根本。本文阐述去除五蠹,中农尚武,以法治国。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理论根据。以后,商鞅变法成功,以战去战,以杀去杀的法家思想在秦国确立。
6、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,是适合时宜的。
7、其言谈者,为设诈称,借于外力,以成其而遗社稷之利。其带剑者,聚徒属,立节操,以显其名,而犯五官之禁。
8、《五蠹》全文近四千七百字,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,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。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,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,论据充分,词锋锐利,推理事实切中肯綮。
9、《韩非子五蠹篇》,指学者(儒士)、言谈者(纵横家)、带剑者(游侠)、患御者(逃兵的人)、商工之民(工商企业),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。之首是指“学者(儒士)”
10、那些游侠刺客,聚集徒,标榜气节,以显身扬名,结果触犯国家禁令。
11、那些纵横家们,弄虚作假,招摇撞骗,借助于国外势力来达到私人目的,进而放弃了国家利益.
12、其患御积于私门,尽货赂,而用重人之谒,退汗马之劳。
13、五蠹是指学者(战国末的儒家)、言谈者(纵横家)、带剑者(侠客)、患御者(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)、工商之民。
14、《五蠹》全文近四千七百字,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,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。
15、读音是wǔdù。
16、《韩非子·五蠹》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。
17、“五蠹”这一说法最早见于《韩非子·五蠹》,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。
18、不是寓言故事
19、上述这五种人,都是国家的蛀虫。君主如果不除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,不广罗刚直不阿的人,那么,天下即使出现破败沦亡的国家,地削名除的朝廷,也不足为怪了。
20、该词出自《韩非子》,阐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,认为需要铲除五蠹,国家才能免于衰落、灭亡,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。
21、“古者苍颉之作书也”出自《韩非子·五蠹》,意思是古时候,苍颉创造文字。
22、那些工商业者,制造粗劣器具,积累奢侈资财,囤积居奇,待机出售,希从农民身上牟取暴利。
23、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,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,论据充分,词锋锐利,推理事实切中肯綮。五蠹,就是五种蛀虫。这是指学者(儒家)、言谈者(纵横家)、带剑者(游侠刺客)、患御者(逃避兵役的人)、商工之民(商人和手工业者),是五种危害国家的人(即侵蚀国家的蛀虫)。
24、但在始皇帝治国中,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,就成为一种极端压制人民的政治思想
25、因此,造成国家混乱的风气是:那些著书立说的人,依托仁义道德来宣扬先王之道,讲究仪容服饰而文饰巧辩言辞,用以扰乱当今的法令,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.
26、《韩非子·五蠹》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。《五蠹》全文近四千七百字,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,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。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,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,论据充分,词锋锐利,推理事实切中肯綮。
27、此五者,邦之蠹也。人主不除此五蠹之不养耿介之士,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,削灭之朝,亦勿怪矣。
28、是故乱国之俗:其学者,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,盛容服而饰以疑当世之法,而贰人主之心。
29、韩非子五蠹书写于战国末期,全文四千七百多字。